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山高水远行无疆 > 第54章 凑个热闹

第54章 凑个热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常途还真就找来位村民大哥,给大家简单讲了讲卓筒井的历史和基本操作,也非常配合拍摄。

“大哥说他也只是大概知道,这制盐的技术还是非遗,要非遗传承人才清楚。卓筒井镇上有个陈列馆,可以去那里了解。”

大家谢过了大哥,准备去陈列馆拜访。

“寻路上都没有陈列馆的详细信息。”周遥川小声问沈逝水,“我能新增吗?”

“当然可以了。像这种比较小的博物馆很多,可能馆长不太熟悉网络,有时候就得靠大家齐心协力探索……周老师都是寻路签约旅行者了,新增个景点,举手之劳。”沈逝水侧着身子交头接耳。

陈列馆面积不大,没什么人,看起来比较新,大概是近几年才建造的。相比较刚刚在村里看到的露天场面,这里就要更为完备。

虽然比不上大城市里有各种屏幕与交互的体验式博物馆,倒也能把历史和技法清晰地讲述。

选址、打井、汲卤,再浓缩、过滤、提纯,过程听起来繁琐复杂,但在近一千年前就能做到技艺的研发和推广,南宋时九百余口井年产六千余万斤,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陈列馆的管理人员也接受了采访,表示目前这项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但除了重点保护的大顺灶,其余的井基本已经荒废,还会这技艺的人屈指可数。

从陈列馆出来,艾征天开始嘀咕片子要怎么剪,马亮就给他指导了一下主题思想。

“我们平时在成都,在城市。但同样在省内,有很多经济不发达,仍旧活跃在这片土地上,自力更生,努力生活的人们。从原始的产品和技艺开始,这是他们致富的路,也是他们的希望与幸福。即使人口在流失,但也有人留在这里,把水果、粮食、调料、富硒茶种出来,把钻井和制盐发技术传下去……”

艾征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农业频道。”

马亮叹口气,“不只是农业,到时候路上有的,都要放进去。不全面,但也要给这些少有人知的人和物一点记录与曝光。还有,咱们的内核,在人间。”

或许不只是美食,也有不同处境的人。

自媒体有着更强大的流动性,能看到更多角落的故事,也拥有爆发的力量。马亮一开始打算做工作室的时候就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个有良知的自媒体。

这就需要肯投钱的沈老板支持了。

看看时间也该吃饭,常途就带着大家来到镇子上的馆子。

“刚刚我问了陈列馆的人,这边的粉蒸肥肠是一绝。还有卓筒鸡,这家做得也不错。”

要说美食,大家平日里吃的也不少,农家菜自有农家菜的香,有时小地方反倒比大都市里做得正宗美味,肯下真材实料。

才吃完出去,就看到路边有人摆了个摊。

小推车上摆着大瓷碗和泛白的薄面皮,凑近一看,里头有萝卜丝、黄瓜丝、海带丝、豆芽,还有辣椒油和一些酱料。

“这卖的是什么?”马亮问道。

沈逝水默默举起运动相机,他知道,这一定又是某种特色小吃——他要拍摄,他不吃。

“这叫冲,普通话讲是芥末春卷啦,一口一个的。吃不吃得辣,来一个?”

辣?那感情好!马亮立刻买下,眼看着薄面皮里加了蔬菜和多多的辣椒油和酱,心里开心得很,拿到之后更是整个塞进嘴里。

但,此辣非彼辣。

辣椒和芥末不是一个辣法儿啊!

马亮顿时被呛得涕泗横流,直冲天灵盖的芥辣狠狠地通了他的鼻子,浓重的辣味更是糊住了后路。

怪不得叫“冲”,也太冲了!

沈逝水成功记录下马亮吃辣翻车现场。

但马亮缓过来之后,立刻又吃了两个,真挺上头的。

“你们……嘶,不试试来一个?”他招呼着大家,常途、蔚岚都很给面子,周遥川也要了个少加芥末的。

“周老师,您介意咱俩分一个吗?”沈逝水小声说道。

“再给你来一个呗。”马亮翻个白眼,“一个就这么大。”

“我不。”沈逝水傲娇抬头,“我又不介意周老师咬一口。”

——这是个爱吃别人吃剩的富二代。

周遥川还真就哄着他似的,稍稍把春卷掰成两半。

“哪边芥末多就听天由命了。”

他们同时把“冲”塞进嘴里。

周遥川的眼泪开始往外缓慢地冒,沈逝水也不遑多让,被芥末冲得眯起了眼。

好在只是半个的分量,一会儿也就好了。

“这回开车可更精神了。”常途嘿嘿乐着,“开车常备!”

.

他们在遂宁吃了姜糕、豆皮、观音素麻花,去看了青花椒的产地,又在南充吃到了正宗的川北凉粉和南充米粉。牛肉汤底的米粉里加了当地的冬菜,再加个吸汤汁的酥脆油干,准保让人吃得干干净净。

从南充再出发,车慢慢悠悠地开在山路上,偶然间路过一个热闹的村子,里面叮叮咣咣的,还放了几个炮仗,村口挂着彩带,像是在办什么活动。

马亮可好奇了,叫常途去打听打听。

“村里面要办第一届丰收大会,是这里的青年村支书举办的。”

“那咱们去凑个热闹?”马亮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很好的素材啊!

黄沟村很小,山上有些果树林,前段时间刚刚采完,运出去卖。这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大多数,约莫有三四十位,还有些留守儿童。

这里的村支书是个大学生村官,从村子里出去又回来,姓何,叫何树会,老人们还是习惯叫他“二娃”。

马亮去的时候正赶上布置场地,他就前去攀谈。

听说这是个拍纪录片的工作室,他立刻问能不能把老人们拍进去,到时候把这段视频发给他。

“我回来是希望带大家共同致富,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您也看到了,村子里多是老人,他们有的一辈子都没出去过。平时的休闲也只有聊天和打麻将……”何树会言辞恳切,马亮本身就有意拍摄,还说可以借着机会,帮他们宣传本地的水果。

丰收大会的流程很简单,暖场游戏,文艺活动,评选果王,品味乡宴。

刚刚铺平的小广场上搭起了花花绿绿的背景板,游戏的奖品也已经堆在角落。

“大家也可以来参与,不过奖品可能你们不喜欢……”

周遥川看向那一堆奖品。什么修枝剪刀、手锯之类的农具,最贴近生活的,大概是些保温杯、雨衣、袖套。看来何书记确实是做了一番功课,都是些村民们日常能用的上的。

“没关系,我们是摄制组,专业帮大家记录美好时光。”

何树会看马亮答应的痛快,就拿了麦克风,先去组织大家活动与入场。

马亮在舞台后方设置个固定机位,请艾征天看着,蔚岚掌管无人机,沈逝水则拿着运动相机满场抓拍。

顺便放常途去当志愿者,帮何书记递奖,和乡亲们热络一下。

周遥川呢,自由地到处走走看看。

看叔叔阿姨们笑容满面,玩得热火朝天,看他们命中套圈之后的鼓掌喝彩,看他们腼腆地接过奖品,与何书记合影。

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在土地上灿烂绽放。

“恭喜强祖祖获得套圈比赛第一名!”

“下面由黄爷爷给大家带来《秀才过沟》!”

“恭喜田婆婆的超大号脐橙赢得果王大赛冠军!”

除去暖场和吃饭,丰收大会全程也不到一个小时,既不会让各位叔叔阿姨坐得太过劳累,也不过多占用他们的时间。

但从筹备场地、奖品、方案,安排节目、排练,其中花费的辛苦不言而喻。

村里的人十分团结,都是邻里邻居的,谁得了奖都好,哪里需要我们帮忙,我们就去做。

就连着一锅锅、一碟碟、一碗碗的饭菜,也都是村里的阿姨亲自做的,合着村人口味。

马亮随机采访了几位叔叔阿姨。

“今天很开心,二娃能干!我六十多,第一次参加咱们的丰收大会!”

“听说过年前孩子们回来,二娃还打算组织个晚会,大家一起参与!”

“听我家孩子讲外面很好,我这辈子没出过我们市,我觉得在这里有二娃,也挺好的。”

有力气的村民们把桌子架到场地上,大家纷纷坐下,由稍年轻点的上菜,很快就摆满了桌子。

烂糊的土鸡、猪蹄,切碎的腊肉、圆圆的蒸馍,煮胡豆,花白的豆腐,普遍用蒸炖的方式制作,做得家常又软烂,对年纪大的人来说更好入口,更好消化。

“大家拍摄辛苦了!”何树会找到马亮,表示他们可以一起吃个饭,但大家显然还都沉浸在拍摄中。

有人大块朵颐,有人细嚼慢咽,时不时浮现的笑容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大好。

“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小伙子也够棒。”马亮看着场地里吃得开心的老人家,“热热闹闹,一个村都像一家人,劲往一处使,生活一起变好……对了,听说你还有其他计划,比如晚会?”

何树会摸摸脑袋,不好意思地笑笑,“是啊,我想春节前后办一场,让打工回家的年轻人们和他们的长辈一起享受节日的快乐。以后啊,我还想找大巴车,带他们……不说远了,先到南充市里玩一玩。以后有机会去成都,或者去个上海……哦,还可以带他们坐高铁,去看火箭发射!”

“啧,真好……”马亮感叹着,“要是我们家乡也有这样的青年人,多好……”

何树会笑道:“我这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是希望帮助自己长大的乡里乡亲能幸福。也没什么能耐,本身学的文科,您也知道就业形势,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就想着,能不能用在外面学习的经历和人脉,回来帮帮大家。

“不过如果能和马哥一样,让大家看到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变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不太适合在大城市生活,不习惯,也没活下去的能力,只能退回家里,但有的人适合。我回来,不只是因为我喜欢我生长的地方,也是因为我能在这里获得成就感。”

周遥川不近不远地看着。

有的人有远大的志向,他们去闯;有的人有喜欢的事业,他们去做;有的人稀里糊涂地随波逐流,做就做了;有的人在茫然地摸索着,先找一份事,再慢慢发现自我。

——他是个没有故土的人,却爱看别人在故土或他乡的欢喜。流浪在不同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能力记录与帮助,为每一个真挚的笑容而喜悦,无关利益。

这也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