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过一番勘探,周黎洁说道:“这座寺基自北魏始建,现存梁架仍是明成化年间大震后重建的遗存。”
吴谐从工具包取出内窥镜探头,光纤深入蛀孔后,平板电脑上显现出内部蜂巢状的噬痕——这是嗜木窃蠹的杰作,这种甲虫幼虫能在两年内蛀空直径三十公分的柏木。
黎里蹲身捏起一撮土,明代工匠用蒸土筑基,本为抗震,但现代地下水位下降让糯米灰浆失去粘性',她手中的土块应声碎成齑粉。
佛像是十米高的柏木观音并非实心雕刻,而是由八十一块独立木构榫接而成,地震时会通过构件错位消解能量,这正是县志记载的'机发佛身,震而复合'的奥秘"。他们下地地宫时踏的四十九级台阶,每级台阶对应《地藏经》一卷,第四十九级处阴刻'无间道'三字,正是古人为震亡者设的往生甬道。
黎里突然用凿子抵住黎里的方案图:“按老法得先给大梁穿铁骨,再拿麻刀灰填蛀孔!你们后生用的环氧树脂,百年后化成一滩胶毒,让后来匠人咋个修?”黎里神色慌张,额头上都是冷汗。
周黎洁发现符号,她打开考古全站仪,将符号三维建模后上传至院校数据库比对,屏幕上的进度条与众人心跳同步攀升。"在地宫里"手电光扫过壁画,展现1487年地震后的场景:僧人们用铜钟碎片铸造梁头铁活,妇孺搬运着蒸熟的糯米土,裂缝中渗出黑色油脂——那是古人灌注的桐油石灰合剂。
虫蛀孔洞恰好沿符号纹路分布,揭示"古人故意在抗震薄弱点雕刻符咒,既是预警也是加固方案图。
黎里老师颤抖的手指:"她悄悄将注射器藏进大衣口袋——胰岛素针头的反光,原来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身体颤抖是急性糖尿病发。她却淡定地表示自己是低血糖了,不碍事。大家担心她身体支撑不住,随即商量先出地宫,因为有考古学的专家加入今天勘探收获很多,大家收拾好仪器,撤离地宫。几人将黎里老师送到就近的医院后,医护人员表示她状况轻微,留院休养、观察两天没问题就可以出院,但是不能熬夜和操劳了。离开医院回来的路上,周黎洁打了视频电话给一位熟悉的同学他的老师是韦家木匠第十六代传人,视频里"灰暗的涯洞中传来锯条刮削声,一个佝偻身影正在拓印壁画。'此人是韦曲镇韦家木匠第十六代传人,老人举起泛黄的《鲁班经》,书页间夹着明代祖先参与震后重建的工单,刚才对虫蛀孔洞符号纹路分布分析的便是这位大师。周黎洁挂了电话,跟黎里陈浅吴谐人分享这一信息。
他们之前在大殿梁柱上发现的奇怪的符号,周黎洁发了照片给她的老师和学长们看,原来梁柱上的是西夏文符咒,与贺兰山岩画中的震卦纹相似。沈教授破译过,这是匠人刻的《木经》残篇,'柱倾三分,榫补其七'——古代的木构自愈法则。更是印证了他们今天在现场勘探到的信息。
陈浅看着今天勘探拍到胡照片,刚才拿手电照射梁柱时,灯光光透过梁架虫孔,在经幢上投射出星图般的斑点。陈浅突然意识到,这些孔洞分布竟与《郑和航海图》标注的星位吻合——当年修缮用的木料,原是下西洋宝船的龙骨。
周黎洁拿着手机共享着她的老师的微信语音:西夏文铭刻:'天圣七年,地龙翻,十存其三。巧工韦弘义制此木观音,分八十一身以应震劫。
下午三人回到项目组,参加修复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工作总结汇报。
技术组通过无人机航拍显示寺庙后山出现地裂缝,与1487年地震断裂带走向完全
地宫壁画分层展现:"最底层是北魏的飞天乐伎,覆盖其上的唐代经变画中,观音手持的宝瓶竟是地震仪造型,而明代的修复匠人将自己的面容画进了救灾场景"
陈浅触摸着从地宫带回的佛像榫卯处的黑色膏泥和吴谐研究着,问了经常接触建筑材料的陈亦,也发给了周漾。他们的回复一致,可能是突然醒悟——那根本不是什么虫蛀孔洞,而是五百年前匠人预设的抗震变形缝!月光从他们来时台阶的第四十九级渗入,在地宫墙上投射出星图,每一颗光斑都对应着梁架上的'虫孔'。原来这座寺庙,本就是部用木头写就的地震预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