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妻能扛鼎(科举) > 第25章 府试结束

第25章 府试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十五章 府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很快便到来了,也是这次府试的最后一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写一篇策论。

这也是这次府试的核心,考生名次高低,大部分是靠这边策论文,分数占比极高。

关书达大人根据西北实际的情况,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出对策。

这次他出的题目主要是和治水有关,因为燕地很缺水。

关书达大人希望找到一个人才能解决燕地水源的问题,使得燕地的农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祖洪才看到题目后一愣,脑子里立马便想到了前世里面一个西北地区治水的法子——就是修建坎儿井。

西北地区因为天气特别干旱,所以储存水不易,河流若都是明渠曲的话,河床里的水不一会儿就会被太阳晒了,河床变得干涸起来,老百姓想用水的时候很难用得上。

但若是将河流修成暗渠,再隔一段地方修建一个竖井,唤做“坎儿井”的话,就可以方便百姓取水,同时使得水分没有那么快被蒸发。

修建的方法大致是:根据当地地势修建暗渠,每隔二三十米就修一个竖井将暗渠连起来。

这样的话,人们可以从竖井下到暗渠里面进行清理淤泥的工作。

有雨水的话,就会通过竖井汇聚到地下暗渠之中,让水分不会被很快蒸发掉,得以保水。

同时通过设计,使得暗渠的水可以流到明渠之中,再修建蓄水池,方便百姓调节用水。

祖洪才记得前世里燕王定了天下之后广罗人才,有个官员便到西北修了坎儿井,造福一方。

不仅使得当地干旱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贫瘠的地区变成了鱼米之乡,大大造福了百姓。

因为这件事做得很好,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现在的燕王的嘉奖,在官员邸报上详细的出过一期相关的介绍。

祖洪才当时在一个小县里做官,看到这篇邸报以后大受启发,也带领当地百姓在本县挖了一些坎儿井。

他算是既知道理论依据,又有过实践经验,此番若是把坎儿井写上去,肯定还是能写得清楚的。

只是祖洪才有些犹豫——自己这么写是不是抢了之后那个人的功劳呢?

犹记得这位大人姓林,当时在西北做了一个很大的官,是巡抚还是布政史他有些记不清了。

还记得后来这位林大人高升回京城了,但是后来好像出了点儿什么事,没有官至一品宰相,否则他肯定能记得住这位大人的名字。

祖洪才也有一个担心,就是在府试策论时候,如果自己稳扎稳打写一些比较中规中矩的文章,中举的可能性会高一些。

但是策论是很重要的科目,如果是策论不出彩,仅仅是中规中矩的话,名次不会很高。

自己这份坎儿井的策论,若是写出去,就会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被关书达大人非常欣赏,引为知己,给他一个非常靠前的名次,说不定就是前十名,此番中举也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名次不会太差。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被关书达大人极为厌恶,觉得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异想天开的写些东西在策论上,根本实现不了。

毕竟坎儿井这个东西,之前并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实践过,完全是一个新东西,就是不知道关书达大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

祖洪才认真的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要借治水这个策论题目,把如何挖坎儿井保水这件事情写上去。

关书达大人有可能不欣赏,但他只要是欣赏,自己这篇策论必定能上达天听,向燕王汇报。

燕王若是喜欢这个计划,说不得就能提早很多年在燕地开挖坎儿井,让燕地早早成为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屯下更多的米粮。

这样的话,等到日后战火将起,北地也就更有实力。

若是燕王能尽快赢得这场战争,使得战事不要这么焦灼,说不定还能多救几个老百姓的性命。

至于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出现的话,那也没关系。

反正自己现在才十五岁,年纪很幼小,考不上也是正常的事,再等三年以后再次来参加府试也未尝不可。

而且祖洪才还有那么一丝侥幸心理:一般情况下,每个县的案首是不会在府试中落榜的。

大不了就是自己的策论被评为一塌糊涂,但是考官关书达大人看着自己这个考生年龄只有十五岁,那也算了,高抬贵手还是给自己一个合格。

然后让自己抓着府试的尾巴过了这次考试,当上举人,那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祖洪才便充满了干劲。

搏一搏的效果应该会很好,若是博得成功,那自己的前途不可限量,老百姓也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若是博失败了,也能有一个“案首”保底,自己还有可能会在此次府试中举。

亦或者便是不中举也没关系,反正自己今年才十五岁,考不上举人也是正常的。

于是祖洪才便挥笔泼墨,开始写与坎儿井有关的治水策论。

张逸晨拿到这个策论之后,简直是急得抓耳挠腮。

之前写悯农诗他还勉强能从脑袋里抓一些收租之类的知识过来应付。

但是治水这个可怎么办呀?

他完全没有做过,只学过之前有人写的几篇策论而已,一点实践经验没有,也没有很好的研究过如何治水。

于是张逸晨便依着葫芦画瓢,将治水大概应该做的什么表面功夫在策论上写一写。

基本上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但是文章看起来也四平八稳,很符合规范。

这就是之前他岳父周川墨给他突击训练过范文的好处,他是知道这样的策论格式该怎么写的。

祖洪才和张逸晨的草稿都差不多是写到中午的时候就停笔了。

一个因为言之有物,有过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写起来不难,所以半天就打完了草稿。

另一个是因为实在瞎编不出来什么内容了,也只好停笔了。

相同的是,二人在吃过中午饭之后都认认真真的对自己的草稿进行了润色。

二人费尽心思将文章改得符合格式规范,起、承、转、合各个阶段都有名言警句引用,看起来非常的不错。

是的,不仅祖洪才那篇言之有物的策论文写出来看起来不错。

张逸晨那篇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策论文,也被他写得花团锦簇,格式圆满,看起来不错。

修改完之后,二人便提笔将正式的内容誊抄在答卷上,到下午吃午饭时间基本都写完了。

二人此时也没有心情吃饭了,因为交完卷之后就能出考场了,也不必委屈自己再在考场啃一顿干粮。

于是,他们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东西,静待墨迹干透,然后唤了衙役过来,将文章交上去。

之后,二人前后脚的便离开了考场。

因为第三场考试是最后一场考试,考得快的话,有些人中午、下午就会离开考场。

祖大寿和张家的管家今日里吃过晌午,就来府衙这个考场门口等着。

张逸晨先出来,之后立即上了马车,嚷嚷着自己饿死了、脏死了、累死了,让管家赶紧将自己带回张家休息一番,他觉得自己的皮都要脱了一层。

只是,即便他在这么狼狈的状态下,张逸晨还是记得认真与祖大寿这个伯父打个招呼,然后对他说道:

“祖伯父放心!这次考试考的好些内容都是祖贤弟擅长的,祖贤弟一定考得会很好,伯父不用担心,他肯定很快就会出来了。”

祖大寿欣喜的谢过了张逸晨,让他好好回家休息。

过了不久,果然祖洪才便出了考场。

祖大寿赶紧一个剑步走过去,搀住自己的儿子,怕他腿软站不住。

只是,怎么看起来自家儿子虽然年纪幼小,身形不壮,精神看起来却比张家大少爷要更好一些?

祖洪才也对祖大寿喊饿,让他赶紧带自己回家吃碗面垫垫肚子。二人赶紧驾着牛车离开了考场。

回到家之后,祖洪才便吃上了于小英早早就煨上的老母鸡炖的汤,以及自己母亲亲手赶的细面。

吃完鸡汤面下肚之后,祖洪才觉得自己活了过来。

他赶紧洗涮了一下臭烘烘的身体,然后便上床睡觉了。

睡之前,他告诉自己家人自己这次要睡很久,若是明天早上起不来也不用担心,别叫他。

他这次累得狠了,要好好的休息,否则可能补不回来。

祖大寿、祖刘氏和于小英见状都是心疼他,赶紧找布巾将他的头发擦干,让他休息去了。

张逸晨回到家也和祖洪才是差不多的步骤。

唯一不同的就是吃的东西可能更名贵些,沐浴的香汤可能更值钱些。

二人都是躺下就一睡不醒,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醒过来。

张逸晨醒过来之后,便有些忍不住,想立马冲到侧院来找祖洪才聊一聊府试的答案。

但被他的母亲劝住了,他们觉得周清漓这个成年的伙子都睡到下午才醒,祖洪才这个小少年也怕是累得更狠了,今天怕是还没有那个力气爬起来。

好说歹说了一通之后,硬是把张逸晨劝住了,一直到考完试第三天中午,张逸晨才上侧院登门,找祖洪才讨教试题去了。

张逸晨惊讶的发现,祖洪才看起来精神抖擞,似乎已经完全恢复过来了。

他不禁感叹,少年人的恢复力确实是很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